一直以来,港股二级市场流动性,包括成交和换手率明显低于美股和A股。而今年港股整体成交额下滑,更凸显了流动性匮乏的局面。以贝壳为例,公司在美股和港股两地上市,港股今年以来日均成交额仅为1352万港元,而美股则有29亿美元,差异明显。
曾于2021年11月在港股上市的微创机器人就是依循这一路径。该公司2022年6月1日晚间在港交所公告称,当日举行的董事会会议上,公司建议向中国有关监管机构申请配发及发行不超过116029万股A股,并建议向上海证券交易所申请A股于科创板上市及买卖。该计划发行股份数目,超过港股发行时的4163万股两倍。
《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办法》已经于2022年7月7日公布,将于2022年9月1日起施行。
从整体环境来看,港股上半年IPO市场低迷,共有26只新股上市,新股数量同比下跌43%,IPO募集金额较去年同期的2143亿元大幅缩减91%,直接导致港交所IPO募资额跌出全球前五的位置。而在去年上半年及全年,港交所分别名列第第四位。
柠萌影视约4%的新股中,除去基石投资者认购的部分,真正进入流通的新股只有不到2%。但柠萌影视上市首日依然跌破发行价,下跌7%。
缩量发行也带来了一些后遗症,比如新股流动性不足。上半年缩量发行的企业,多数上市后日成交量只有几百万股,超过一千万股的凤毛麟角。比如微创脑科学,上市首日成交量为327万股、润迈德-B为563万股、智云健康为428万股、瑞科生物-B为344万股。
比如说,2022年6月,美因基因、快狗打车均只发行了5%左右的新股;到了7月,智云健康发行约3%的新股,微创脑科学、润迈德则仅发行2%左右的新股,玄武云发行了6%左右的新股。往前几年,港股也有几个新股发行占总股本5%以内的案例,但缩量发行如此密集出现还是首次,一些市场参与者称这种发行为“丐版IPO”。
即便是去年经营性现金流为负的智云健康、快狗打车和瑞科生物等,也因大额融资入账,从而保证了其现金储备。三家公司2021年底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分别为91亿港元、13亿港元和183亿港元。
柠萌影视本次IPO发行15193万股,首发募集资金2亿港元。柠萌影视首发后总股本为36049万股,此次发行的新股约占发行后总股本的2%。这4%的新股中,近半数由基石投资者认购,进入流通的新股仅为总股本的约2%。
在这种大背景下,新股的流动性不佳也为日后的股价变动,以及VC/PE和基石投资者等的退出埋下隐患。
对部分公司来说,港股上市也是未来资本运作的基础。“现在很多高科技公司常会选择‘A+H’的上市模式。先发行H股,因为H股发行比较快,H股上市以后,已经是上市公司,再慢慢寻求A股上市。”前述人士称,“企业将来回A股的话,A股的估值会更高。如果释放一些股份,同样的稀释程度,在A股能融到更多的金额。”
今年上市的几家发行比例较低的新股,从其上市前的资金储备来看,其实并不缺钱。比如微创脑科学,2021年底账上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是93亿港元,而且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为正,因而融资需求没有那么迫切。
赴境外上市将全面进行备案制的政策正在推进中。2021年12月,中国证监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起草了《国务院关于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的管理规定》并公开征求意见,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22年1月23日。这意味着,证监会支持企业依法合规赴境外上市,赴境外上市将全面进行备案制。新规实施的具体时间,目前暂未有确切信息,“最早有传4月实施的,目前仍未实施,估计会在三季度末四季度初有进展。”前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告诉《财经》记者。
微创脑科学在IPO时,仅发行了1370万股,占上市后总股本大约2%的新股,对应的募资金额为38亿港元。微创脑科学的基石投资者包括HarvestInternational和后,三周到一个月之后会上市。因为市场环境不佳,这些公司在上市前,很多已经通过聆讯,等待上市窗口许久。润迈德-B、微创脑科学均是2021年12月28日通过聆讯,2022年7月才完成上市;微创机器人-B早在2021年6月通过聆讯,11月才完成上市;亚盛医药-B2019年4月通过聆讯,2019年10月才完成上市。
市场参与者之所以采取缩量发行的办法,与当下港股整体市场环境低迷、流动性趋紧等因素相关。2022年上半年,港股表现不佳,恒生指数半年累计跌幅57%、恒生科技指数下跌112%。而到了7月,恒生指数当月下跌79%、恒生科技指数当月下跌107%。
这为日后的股价埋下隐患。在商汤科技的联合创始人、董事长等若干管理层成员自愿延长限售股解禁的情况下,商汤科技的首个解禁日仍遭资金卖出。2022年6月30日解禁当天,商汤科技下跌477%,报13港元/股,成交量达698亿港元,较前一交易日大增30倍。
上市企业虽有增多,但新股高频破发依旧。7月上市的16只新股当中,就首日上市表现来看,破发率达50%。在上市提速的背景下,不确定的市场仍考验着所有参与者。
此次,柠萌影视发行只约4%的新股,不过7月两只医药股发行的新股比例更低。
目前,备案制的推进似有提速的迹象。8月1日出版的第15期《求是》杂志,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发文称,证监会将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,统筹开放和安全,坚定不移推进市场、机构、产品全方位制度型开放。其指出,“加快推进企业境外上市备案制度落地,保持境外上市渠道畅通,支持各类企业依法依规赴境外上市,用好两个市场、两种资源。”
在此情况下,为了尽早上市,以较低比例的发行,来保持一个较高的估值,同时减少对股份的稀释,成了许多公司的折中之选。
商汤科技就是一个典型案例。商汤-W上市时只发行了5%的新股,合计125亿股。在这5%的新股中,33亿股归属基石投资者,36亿股归属老股东上海国际,均有锁定时间,能在二级市场买到的仅占总股本的1%左右。
对于一些走上市流程已久的企业来说,先拿到上市公司地位是重要的。“上市已经走到今天了,不想为了融资额,再等个半年一年,因为也不知道将来情况会怎么样,还得再来一次。”某上市中介人士表示。
首发当日收盘,柠萌影视报200港元/股,跌破发行价,跌幅70%,港股市值932亿港元。
还有一类公司,希望规避未来政策可能带来的不确定性。“对于这类公司来说,此时上市是迫不得已,不得不发。因为这些公司涉及一些禁止类的VIE架构,或者是它从事的一些行业比较特别,可能受到证监会的产业政策限制。” 某头部外资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告诉《财经》记者。
缩量发行一定能解决股价低迷的问题吗?从实践来看,也未必。
8月10日,柠萌影视登陆港交所,港股市场又来了一只小规模发行新股。
新股发行比例约为5%的快狗打车,股价下跌更多。2022年6月,快狗打车在港股上市,发行价为25港元/股,成为“同城货运第一股”。上市后,快狗打车股价不断下跌,截至8月10日收盘,股价为5港元/股,股价在不到两个月时间内已跌去超六成。
较低的首发比例有助于新股实现顺利发行,然而其后续的流动性问题、解禁后市场波动等隐患也值得关注
通常来说,A股市场规定,新股向社会公开发行的股份最少在10%以上。港股虽无此项规定,但在首次上市时发行25%的新股,仍是大多公司的选择。然而,近两三个月,发行的新股占总股本比例低于8%,甚至5%的首次公开募股,在港股频繁出现。
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配资门户观点